灰棕背䶄

Clethrionomys centralis   Miller
   

  23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:
外形:此种(鼠平)个体小,尾巴相对较长,尾长约达体长的50%。尾端有明显的笔毛。背毛长而软。
毛色:背毛灰棕色,稍带红褐色泽。此种色泽由头顶、颈背、脊背,直至臀部均有,体侧渐浅;但这种红褐色并没有遮盖住脊背中央的灰棕色,体色整体来说,仍以浅灰棕色为基色。只有耳朵背面有稀疏的一层红褐色短毛,比较明显地呈红褐色。腹毛灰色,稍带浅黄色泽。尾背面与背色相同,底面为棕黄色,然而尾背面与尾底面毛色的反差不大,尾二色并不明显,看不出尾上面与尾底面两种毛色的分界线。脚背呈浅烟灰色。每根毛的基部为铁灰色,毛干为精黄色,毛尖为黑色,但黑色的毛尖并没有影响背色,仅在荐部和大腿的外侧稍显出黑色,该处的基色受黑色毛尖一定程度的遮盖。中国4种(鼠平)中,它是毛色最浅的一种。
头骨:颧弓较细,其前部并没有明显地向外扩张。幼体眶上嵴不明显,眶间部分相当平。成体两侧的眶上脊稍隆起,但仍不甚发达。
牙齿:上颌第1臼齿顶部的齿环呈倒置的三角形状下面有4个交错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两个,内侧两个。在其外侧和内侧均形成3个突角。在突角间,每侧均有两个很深的凹角。上颌第2臼齿顶部的齿环也呈倒置的三角形状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两个,内侧一个。其外侧形成3个突角,其间有两个很深的凹角;内侧形成2个突角,其间有1个极深的凹角。上颌第3臼齿顶部的齿环呈带状,下面有2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。最下端为一丫字形齿环。此牙的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突角间每侧均有两个相当深的凹角。此种第3臼齿的构造与红背(鼠平)明显不同,后者顶部的齿环为一倒置的三角形,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的三角形,外侧有两个,内侧有一个。最下边有一个“C”字形的齿环。其外侧有3个突角,位置比较靠上,其内侧有4个突角,其中最下边的两个突角为“C”字形下齿环的两端。此种(鼠平)与红背(鼠平)牙齿构造差异如此明显,作为鉴别特征,足以否认此种(鼠平)是红背(鼠平)亚种的可能性。
下颌第1臼齿最后一个三角形齿叶的前面有3个封闭的三角形,交错排列,外侧有一个,内侧有两个。再往上的三角形与最前面的齿环汇通,此顶部齿环向外侧有个突角,外观上,其轮廓似展翅、侧头的鸟头。此颗下臼齿的外侧有4个突角,内侧有5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从上到下摞置3个三角形。第3下臼齿也从上到下摞置着3个三角形。上述的三角形均封闭,彼此并不汇通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它是典型的(鼠平)属种类。腭骨后缘为一平直的横板,没有骨桥,两个后侧窝均独立在每侧;同时臼齿年老的个体有齿根,毛色浅灰棕色,与绒鼠迥然有别。
第3上臼齿内侧有2个凹角,这与不少于3个凹角的红背(鼠平)明显不同,足以与红背(鼠平)鉴别。
它个体小,体长平均81(70—91)mm,比体长平均99(78—127)mm的棕背(鼠平)个体小得多,但是尾巴相对较长,其尾长平均43mm,约占体长的50%,而棕背(鼠平)尾长平均32mm,仅占体长的32%。可以看出,其尾巴比棕背(鼠平)长得多,它显然不是棕背(鼠平)。
其上门齿的齿根在齿槽内向后延伸,虽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接近,但尚未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接触。与天山林(鼠平)明显有别,天山林(鼠平)的上门齿齿根在齿槽内向后伸延,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前缘接触。另外,其背色为浅灰棕色,比毛色深棕色的天山林(鼠平)浅得多,二者毛色明显有别。
由上所述,它与中国其他三种(鼠平)对比,均有明显的形态差别,应独立成种,称为灰棕背(鼠平)(Clethrionomys centralis Miller)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目前的生态学资料仅见于钱燕文等(1965)新疆综合考察时的记载:“本种南疆分布,迄今所知只限天山中部阔克苏河谷和阿克苏卡拉布拉克,栖于海拔2200—2700m高度的云杉林带。另外,也曾在1900m海拔高度的河谷灌丛下采获一个标本。本种在云杉林带为优势种,捕获率达6%。阴坡数量较多,喜栖河床潮湿多草的云杉林和山坡倒木及高低不平地方的草丛中。”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林栖的灰棕背(鼠平)是当地食肉毛皮动物的食物。其次是否危害林业,尚待调查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灰棕背(鼠平)最早定名人 Miller (1906),依照中国新疆南部天山中部阔克苏河谷1904年9月24日所采的21只标本(现存英国博物馆),定名为一个独立的种,只属名有异,为 Evotomys,此属名经校订,已列为 Clethrionomys 的同物异名。实际上,灰棕背(鼠平)作为一个独立的种,在90年前虽已提出。此后,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。如 Виноградов等(1941),Ellerman等(1951),以及钱燕文等(1965),认为其是红背(鼠平)的亚种;Corbet(1978)认为它是欧(鼠平)(Clethrionomys glareolus);Огнев(1950)怀疑它是欧(鼠平)sainicus 亚种的同物异名;Громов等(1977)又怀疑它是天山林(鼠平)(Clethrionomys frater)的亚种或同物异名。定名十分混乱。
早在50多年前,Ellermaan(1941)就将灰棕背(鼠平)定为独立的种;但是,10年后,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意见,定为红背(鼠平)的亚种。1987年马勇等对灰棕背(鼠平)的分类地位做了述评,在马勇等(1987)的书中提出:鉴于以往各家的否定或怀疑其独立存在的证据尚不够充分,暂保留其独立种的地位。本次又对其做了校订(详见“鉴别特征”部分),认为又过10年仍未有人提出否定灰棕背(鼠平)独立成种立论有据的论点,为了尽快地澄清以往长期存在的混淆的分类问题,否定的否定,应是肯定,本卷动物志将灰棕背(鼠平)独立成种。

标本信息